逐梦寰宇 梦圆“天宫”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侧记
法治日报
2023年03月22日
①
②
③
④
图为参观者在“光辉历程”展板前驻足观看。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韩潇
今天,中国国家博物馆“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大厅里人流如织。在宽阔的展厅里,参观者不仅可以看到可步入舱内参观的天和核心舱1:1模型,空间站组合体1:4模型,长征二号F、长征七号、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等模型,还可以看到航天服、火箭发动机等实物,新一代载人飞船及月面着陆器等未来载人登月主要飞行产品模型更是首次展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9月21日正式立项实施,2022年圆满完成“三步走”战略任务,全面建成中国空间站。目前,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新阶段。
从蓝图绘梦到奋斗圆梦,几代中国航天人经过三十年接续奋斗,建成自主建造、独立运行的“天宫”空间站,成功突破掌握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创造了重大飞行任务27战27捷的辉煌战绩,在建设航天强国、攀登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增添了一座彪炳史册的“里程碑”。
“万人会战造神舟”
国博展厅里,神舟十三号返回舱前围满了参观者,他们在斑驳发黄的返回舱前驻足、拍照。
一大早便赶到国博参观的李灿仔细打量着神舟十三号返回舱,并向旁边的管理人员询问:“这是实物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俯身研究展板上关于载人飞船返回舱的简介。
“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载人飞船发射和返回直播,现在能近距离看到返回舱实物,非常震撼,我们的航天员太伟大了。”李灿对记者说。
“妈妈,你看,这是逃逸塔,那个是返回舱,这是长征七号运载火箭。”6岁的刘岳阳指着展厅里的模型和实物,兴奋地对母亲岳美霞说。
“孩子对载人航天特别感兴趣,平时我们会从网上给他看一些相关新闻和资料。得知国博有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我特意带他过来看看。”岳美霞告诉记者。
时间回到1992年,这一年至2005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圆梦飞天”阶段。
1992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集体审议《关于开展中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这是一个关乎中国航天事业甚至众多高科技领域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决策。
1992年之后的十年时间里,我国完成神舟一号到四号4次无人飞行任务,全面验证了各系统功能性能、系统间接口协调匹配性,健全完善了研制试验组织指挥体系和相关基础条件建设,为执行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至今对载人飞船研制历程记忆犹新:飞船有13个分系统、涉及300多家协作单位,船上装有300多根电缆、600多台设备、8万多个接点、10万多个元器件、50多万条软件程序,每一个焊点、每一根导线、每一行语言都不能错。
在神舟一号研制过程中,仅一个火工锁就进行了100多次可靠性试验,飞船第一次联试用了200多天时间。因此,被大家誉为“万人会战造神舟”。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我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被公认是继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后,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一组数字,从侧面反映了三十年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成就:全线共取得4000多项发明专利,推动航天产业跨越发展,并辐射带动原材料、微电子、机械制造等领域快速发展,极大促进我国科技水平整体提升。立项之初,工程有7大系统,到空间站阶段,已增至14大系统及上百个分系统,参与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
“尤为宝贵的是,工程培养了一支作风过硬、专业扎实、善于攻关、堪当重任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推动我国航天科研试验能力整体跃升,并为后续其他重大航天工程建设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感慨地说,“实施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揽,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
“天上宫阙”长期有人了
李开心在北京春风中药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这次成就展,他特别关注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的环控生保系统。“像二氧化碳去除装置、微量有害气体去除装置等,为我们揭示了航天员在太空舒适生活背后的秘密,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航天员在轨环境资源的再生利用过程。”李开心说。
展厅里,新一代飞天航天服实物和航天员陈冬、刘洋穿过的航天服,也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
“这些展品不论是实物还是模型,都有丰富的细节,作为航天发烧友非常兴奋,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华中科技大学的徐家琪说,最大的收获就是近距离观察了舱内和舱外航天服,看到很多电视上看不到的细节。希望未来能够多举办这类展览,让大众多一些近距离接触我国航天事业和高端科技的机会。
浏览“载人航天精神和文化”展板,上面布满了“精神传承”和“英模人物”的图片,“授予:长征七号遥六试验队成功”等鲜红的锦旗,醒目地悬挂在展板上方。
“圆梦飞天”之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始“逐梦九天”,载人航天建设按下“快进键”。
在2005年到2012年的八年时间里,我国先后执行神舟六号、七号、九号3次载人飞行,以及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任务,先后突破掌握天地往返、空间出舱、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一举跨越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2021年6月17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进驻天和核心舱,创造了中国人首次进入中国空间站的历史。10月16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顺利开启长达6个月的在轨工作生活。
去年11月29日,航天员邓清明终于追梦成功。作为我国首批航天员,他为这一天准备了近25年。他深深明白,飞天是数以万计航天人乃至全国人民共同追逐的梦。11月30日,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在太空“胜利会师”。一位航天人在微博上写道:“历史将记住今天,中国在‘天上宫阙’长期有人了。”
“看完展览,能够感受到我国科技力量的日渐强大。载人航天三十年间发展迅猛,这是千千万万科技人员共同努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在北京燕山玉龙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工作的张春升对记者说,“我有几个师兄都在航天领域工作,他们真的是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我国的航天事业。所以,我看到展板上的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感受很深。”
探索太空的脚步更稳更远
2022年11月17日,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90岁生日。这天,刚完成出舱任务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专门从空间站发来生日祝福。
三十年前,王永志、戚发轫等第一代创业者在花甲之年扛起重任、奋斗终身,至今仍时刻牵挂事业发展;周建平、黄伟芬、杨宏、顾逸东等第二代航天人不断磨砺成长,已成为领军人才;如今,80后、90后甚至00后们,开始在各自岗位勇挑重担。
沿着成就展“光辉历程”展板一路走下来,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历程的时间画卷徐徐展开。
2013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启“筑梦天宫”之旅。这期间,密集执行长征七号、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4次任务,建成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开展大量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突破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空间站货物运输等关键技术。
此后,航天人每一步都迈得更快、更稳健。
从2021年4月天和核心舱发射,到神舟十四号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在20个月内密集实施11次发射、3次飞船返回、2次舱段转位、7次航天员出舱,4个飞行乘组12名航天员接续在轨驻留,航天员乘组首次完成在轨轮换,突破掌握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空间站组装建造等8项关键技术,如期建成空间站,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空间站组装建造最快纪录。
去年11月12日12时10分,天舟五号货运飞船顺利实现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超快速交会对接。本次任务首次实现两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创造了世界纪录,标志着我国快速交会对接技术成功在轨应用。
在这次成就展上,天和核心舱1:1模型最为亮眼。参观者好奇地围绕模型仔细观看,并拍照留念。在天和核心舱模型上方,抬头可见空间站组合体1:4模型。
刚参观完天和核心舱模型的退休干部李维告诉记者:“置身核心舱,好像自己也是航天员,能够想象他们在太空的工作和生活,体验独特。”
成就展首次展出的新一代载人飞船及月面着陆器等模型,让航天爱好者卫先生兴奋不已:“我今天拍了很多照片,也是第一次看到新一代载人飞船及月面着陆器等模型,很开心在展览上看到月壤。”
不久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表示,目前,按照中国政府批准的载人月球探测发展战略,开展了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深化论证。突破了新一代载人飞船、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月面着陆器、登月服等关键技术。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不会只停留在近地轨道,将来一定会迈得更稳、更远。
本报北京3月21日讯
图①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展厅。
图② 橱窗里展出的新一代飞天航天服。
图③ 天和核心舱模型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图④ 参观者观看神舟十三号返回舱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