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政法

04版:法治经纬

05版:平安中国

06版:平安中国

07版:守法普法

08版:综合

09版:公告

莫安堽:“六分地”解农村土地纠纷

法治日报      2024年01月11日     
  □ 本报记者 张晨 翟小功

  “承包地”“祖宗地”……随着社会变迁,农村土地纠纷随之增多。作为一名懂技术、守法律的返乡青年,海南省定安县龙门镇大山村“法律明白人”莫安堽苦苦思考:该怎么解开大家的心结?
  在大山村活动广场上,一面诗画结合的“六尺巷”民间故事文化墙十分醒目。“六分地”是村里的一段佳话。每当游客在村里游逛,问及“六分地”的由来时,莫安堽总能绘声绘色地讲述“六尺巷”和“六分地”的故事,倡导大家要追求宽和、礼让。
  “‘六尺巷’建成于清康熙年间。传说张、吴两家相邻,中间有一条巷子,吴家盖新房想占这条巷子。张家有人在朝廷做官,便写信给张老爷希望他能为家里撑腰。张老爷回信‘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张家人得书,立即让出三尺。吴家感念张家的宽宏大量,也主动退让了三尺。‘六尺巷’因而得名,并流传至今。”莫安堽站在墙边,绘声绘色地讲着“六尺巷”的故事。
  “我们村也发生过类似的邻里纠纷。”莫安堽转向不远处的“六分地”继续说,“一户姓莫的村民与一户姓倪的村民为这块约400平方米(约六分地)的土地争执不下,却都没能拿出相关证明。久而久之,这块原本位置不错、有所用途的土地竟成了荒地。2021年9月,村里启动人居环境改造,有村干部从实际出发,提议把这块长期存在争议的撂荒地交给村集体开发,当作村里的公共用地。两家人吵了那么多年,咽不下这口气,都不同意。我们的村干部活用‘六尺巷’典故,不厌其烦地进行劝说……在村干部、村民们的共同调解下,两家人终于想通了,这块土地被改造成了小公园,本是杂乱无章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不管是‘六尺’还是‘六分’,它的宽并不体现在数字的大小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和谐礼让精神与心灵境界上。”莫安堽说。
  田间、村头,哪里有不平的声音,莫安堽就出现在哪里。“村民之间发生小隔阂,可以先找‘法律明白人’进行调解,调解不了,还有村级、镇级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莫安堽总是劝说村民们寻求合法途径解决纠纷,村民们也愿意坐在一张桌子旁协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实现矛盾纠纷不出村。
  近年来,社会飞速发展,村里“帮信罪”、离岛免税商品走私“套代购”等新型违法犯罪情况时有发生。村民们的法治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莫安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为增强村民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特征、后果的认识,帮助他们识别各种骗术及伪装,莫安堽发挥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积极参加法治宣讲,查阅并保存“以案释法”案例,活学活用,趁着喝“老爸茶”、大榕树下乘凉的间隙讲给身边的人听,提醒他们不要轻信别人,不要把自己的身份证和银行账号借给别人用,要保护好自己的隐私,让骗子无机可乘。十四字箴言他用海南话念来朗朗上口:“不听不信不转账,不给不要不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