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法院建立覆盖城乡现代化审判体系
司法为民之花开遍天山南北
法治日报
2025年10月09日
□ 本报记者 张昊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高院只有一座小二楼。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基层法院的办公场所都是低矮的小平房。”
“到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全自治区15个中院、99个基层法院、275个人民法庭,共同建立覆盖城乡、适应多民族群众需求的现代化审判体系。”
……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近日,《法治日报》记者随最高人民法院“奋进七十载·司法服务稳疆兴疆”采访组深入新疆法院一线,了解人民法院为群众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把司法服务送到草原毡房
自1955年起,新疆法院陆续设立人民法庭。如今,人民法庭遍布天山南北的草场牧区、沙漠绿洲、镇街村社,深入践行依法治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倾力守护民族团结,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咚”,一颗核桃从树上落下。记者来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人民法院喀拉布拉人民法庭,眼前一棵60年树龄的老核桃树下,放着两组桌椅,这是法庭打造的“核桃树下调解点”。
“团结路上,核桃树下,没有解决不了的纠纷。”法庭庭长塔斯肯·加合布别克说,在这里,法官和当事人喝着奶茶、拉着家常,在融洽的气氛中释法说理,不少矛盾纠纷就化解了。
法庭设在镇上,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少便利。新源县法院立案庭庭长、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吴冯菊告诉记者,喀拉布拉镇林果业发达,在水果上市季节,纠纷若处理不及时,果农损失就可能扩大。法庭为林果特色产业设置了纠纷快速处理“绿色通道”,优先受理、优先调解、优先执行。2024年以来法庭办理的涉林果业纠纷,平均解纷时长在10天以内,最大限度减少了纠纷对果农经营的影响。
新源县法院根据群众需求,共设立了4个人民法庭。其中,那拉提人民法庭的法官发扬“马背法庭精神”推行“巡回法庭”模式,通过诉讼服务站、旅游速裁站、牧区联络站三站融合,构筑起全领域、全流程、全天候生态旅游解纷网络;司法“轻骑兵”到牧区巡回审判,把服务送到了毡房旁。
新疆高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周志豪说,新疆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针对农牧区地广人稀的特点,打造“党旗下、马背上”的人民法庭,开展“一村一法官”活动,采取车载、马背、步行等方式开展巡回审判,将司法服务延伸到农牧区每一个角落,做到服务群众“一个都不能少”。
周志豪告诉记者,“小法庭”撬动“大治理”,各具特色的人民法庭成为群众家门口的“连心桥”、区域协同的“惠民站”,司法为民之花开遍天山南北,结出硕果。
推动矛盾纠纷在源头化解
在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人民法院头屯河人民法庭,记者采访了解到,头屯河区是多民族聚居区,矛盾纠纷类型繁杂,不同民族间的语言、文化差异,给解纷工作带来不少挑战。
2017年,头屯河法庭成立了“古丽调解室”,三位“古丽法官”接力将调解工作化作司法为民、便民、利民的坚实桥梁。
法官古丽米热·库尔班是第一代“古丽法官”,在司法调解工作中,她既有熟悉汉语、维吾尔语优势,又善于通过调解化解矛盾纠纷,给调解室树立起良好的口碑。此后,古丽米然·热杰甫、古丽斯坦·斯地克两位“古丽法官”接力服务辖区群众。
头屯河法庭充分利用信息化调解手段,建立“妇女儿童保护驿站”“农民工讨薪驿站”“企业服务咨询驿站”延伸司法服务……近3年来,法庭辖区86%的矛盾纠纷在前端调处,16个社区(村)中有6个社区实现“无讼”,最大限度把纠纷化解在源头。
记者来到伊宁市人民法院巴彦岱人民法庭的“老法官说法”调解室,见到16年来“退而不休”的老法官韩林。他早年自学了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有着30多年担任法官的经历。今年以来,调解室已经化解了276件纠纷,调解成功率达85%。
记者向他问起解纷“秘籍”,他说:“不坐堂办案,要到群众身边去了解情况,释法析理才能实质化解矛盾纠纷。”
记者发现,这份“秘籍”早已在新疆法院人民法庭达成广泛共识。新源县则克台人民法庭将“法心助企服务站”设在新源县工业园,帮助企业解答经营中常见的合同纠纷、劳动争议等相关法律问题,并面向园区务工人员开展普法宣传,提供法律咨询。
周志豪说,2020年,新疆法院人民法庭化解矛盾纠纷数量3万余件,2024年上升至10万余件,服判息诉率超过95%,最大限度实现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乡镇,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更好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新疆法院人民法庭逐步从乡村牧区拓展到城乡接合部、中心城区、工业园区、自由贸易区,案件类型从简单传统的邻里矛盾逐步延伸至商事领域、涉外领域。”周志豪说。
2023年,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覆盖乌鲁木齐、喀什、霍尔果斯三个片区。为满足自贸试验区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今年3月,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法庭揭牌成立,为做实自贸纠纷源头预防和实质化解,促进打造国际商事争端解决优选地,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发挥独特作用。
今年5月9日,自贸法庭创新运用“多语言协同+数字化赋能+争议分层处置”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在法官主持下,通过在线视频见证委托和线上调解的方式,促使身在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两国当事人“足不出户”就化解了纠纷。
6月3日是喀什市人民法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喀什片区人民法庭(以下简称喀什自贸区法庭)成立满6个月的日子。6个月来,喀什自贸区法庭共受理了民商事案件593件,算下来平均每天3件。
大量案件涌入,如何让群众获得高效便捷的诉讼服务?喀什自贸区法庭创新全流程电子诉讼模式,通过在线立案、调解、开庭,大幅缩短诉讼周期;依托人民法院在线调解平台实现跨境远程调解,配套远程电子签章系统及时生成法律文书,利用信息化手段让当事人“零跑腿”。
记者在新疆霍尔果斯公路口岸看到,载有汽车、风电设备、电子产品的车辆排队等待出境。古时“丝路节点”,一派繁忙景象。
为了更好满足中外当事人的诉讼需求,更好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2024年12月26日,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霍尔果斯片区人民法庭(以下简称霍尔果斯自贸试验区法庭)成立。
截至今年9月底,霍尔果斯自贸试验区法庭已受理民商事案件276件,其中涉外案件116件,主要包括买卖合同纠纷、国际运输合同纠纷、劳务合同纠纷等。
针对涉外案件耗时长、送达难的痛点,霍尔果斯自贸试验区法庭依托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为跨境诉讼当事人提供网上立案指引、查询、登记立案、网上开庭等服务,大幅提升解决跨境纠纷的效率。法庭还与霍尔果斯驿路国际法务区共同推进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联合纠纷化解平台功能提升,设立霍尔果斯驿路国际法务区涉外法律中心,职能涵盖中哈联合纠纷化解平台、国际仲裁中心、中亚法律服务中心以及合作中心巡回法庭,助力贸易纠纷源头预防和实质化解。
在连续几天的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人民法庭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人民法院守护边疆稳定、服务高质量发展、推动民族团结。70载守护公平正义可感可触,边疆大地遍开司法为民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