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吉沙县的手工艺人
法治日报
2023年09月11日
□ 《法治周末》记者 宋学鹏
或修长优雅、或短促敦厚,配以各种民族纹饰,再固定一个或马首或牛角或贝壳的刀柄,一把把俊美的英吉沙小刀就这样静静地躺在英吉沙县小刀村的展柜里,吸引来不少参观者。
刀的精神全在刀刃上,这从火里淬炼出来的极致的速度和力量,既让人畏惧又让人崇拜。英吉沙小刀削铁如泥的锋利,是它的魅力所在。
地处南疆的英吉沙县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驿站,全名英吉沙尔,意为“新的城市”。在古丝绸之路上,它是“新的城市”,在今天它是一个“非遗古镇”,历史遗留下来的英吉沙小刀、土陶、达瓦孜和模戳印花,已经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即便没有电,我们的英吉沙小刀还是能源源不断地打造出来。”英吉沙县全域旅游服务中心负责人阿米娜·纳麦提的一句话道出了英吉沙小刀作为非遗的价值底蕴。
今年67岁的胡普尔·热合曼是英吉沙小刀第8代传承人,也是英吉沙小刀制作工艺的领头人。每年,他都参与当地举办的英吉沙小刀比赛,通过比赛,他指导徒弟们如何在学习老师傅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英吉沙小刀制作共有29道工序,其中最核心的工艺是锻打、淬火、开刃,这一切技艺的核心都指向刀的锋利,也就是匠人们追求的“削铁如泥”。
如何做到这一点,是没有标准数据支撑的,靠的全是师傅的经验和领悟力。“刀的锋利度主要是在反复的锻打和反复的淬火这两个非常重要的工序中形成的。所以,英吉沙小刀厉害的地方就在这里,师傅们绝不外传的一个秘密就是淬火。”阿米娜·纳麦提说。
如果说胡普尔·热合曼锻造的是火与钢的故事,那么与小刀村邻村的阿卜杜热合曼·麦麦提敏从事的则是火与土的工作。
阿卜杜热合曼·麦麦提敏7岁时开始跟着爷爷和父亲学习制作土陶,那时候拉坯的机器用脚踏,他坐下来双腿还够不到工具,但他热爱土陶制作并坚持下来。这一做就是50多年。他制作的土陶造型独特,技艺出众,其中,他制作的阿普因瓦壶(维吾尔族家庭日常洗手用的壶)无人能及。
在阿卜杜热合曼·麦麦提敏心里,制作土陶的技艺里流淌着家族的血和汗,他不能让它丢失了。为了将制陶手艺传承下去,他教会了全家人制作土陶,其中,最让他满意的是小儿子。现在,他的小儿子阿卜杜克热木·阿卜杜热合曼已经是第8代土陶手工艺传承人。
与传承人的问题相比,阿卜杜热合曼·麦麦提敏更担心泥的问题。回想起过去采泥,条件很艰苦,能采的量有限,但能采的地方多,现在有机器了,但能采到泥的地方却少了。
“采泥去三个地方,一个是戈壁滩,戈壁滩的一些地方经常发洪水,洪水反复冲刷,会形成一层很细的泥层。第二个是水库,水库常年积水,水退去以后形成了最上面那一层泥。再有,就是去河流或渠道边上取泥,现在基本没有了。”阿米娜·纳麦提说,“现在采泥必须去海拔高的地方,因为那里没有污染,泥的质地最好,做出来的土陶品质好。”
这或许就是手工艺人造物遵从自然的美妙境界,而由手工艺人守护的英吉沙县也正在变成一个“新的城市”。
据英吉沙县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英吉沙县共有5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5项。依托于这些非遗项目,由山东援疆的重点项目、投资6000万元的英吉沙“非遗小镇”已经建设完工。英吉沙小刀和土陶现已成为“非遗小镇”的文旅大产业。
如今,阿卜杜热合曼·麦麦提敏对色格孜泥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过去在河边和渠道边采来的泥,主要用于制作普通家庭的日常用品,“制出一车土陶很快就卖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是工艺品了,必须做得更好”。靠着这门手艺,他们一家每年制作上万件各类陶制品,年收入20万元至40万元。
在小刀村,村里80%以上的农民都在从事小刀制作、销售。据英吉沙县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英吉沙县目前有55个小刀店铺,每个店铺每年收入在100万元以上,店铺以合作社模式运行,共成立了13个合作社,店铺内从事做刀的刀匠共有220人……
水火钢泥之中,英吉沙县的手工艺人正用他们的灵感和心血给这座“新的城市”不断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