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辽宁总队锦州支队执勤四大队凌海中队
在强军事业中不断成长
法治日报
2024年03月20日

图为武警锦州支队凌海中队开展向党旗宣誓活动。
本报通讯员 王兆伦 摄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在部队做优秀军人,到社会当优秀公民;在部队能建功立业,到社会能艰苦创业。”这是武警辽宁总队锦州支队执勤四大队凌海中队官兵的共识。该中队历经75年风雨、9次调整改编,始终赓续弘扬“官兵团结”的传家宝,赋予其新内涵、新动能,让老传统在新时代迸发新活力,为推动中队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有了“官兵团结”这个传家宝,武警凌海中队始终保持正确的建队方向,团结出战斗力,极大激发了官兵集体荣誉感。这些年,中队圆满完成多项重大任务和日复一日的执勤任务,风清气正、心齐劲足,实现小事不出党小组、大事不出党支部、矛盾问题不上交。
从武警凌海中队到训练场原本是一条低洼不平的小土路,2013年,官兵们把路铺平,用鹅卵石摆出“团结连”三个字,团结路也慢慢在中队叫响。如今,忠诚石、三互树、团结路、奋进廊已成为中队开展群众性自我教育的重要载体。
这些年,武警凌海中队党支部坚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回应新关切、探索新形式、总结新经验,在保持“官兵团结”内核的基础上,形成“把连队当家建、把战友当亲人”的建队育人理念。
新疆籍战士斯兰别克有一天心事重重,向班长借钱又不愿说原因。中队干部与斯兰别克家人联系后,了解到其父生病住院,家里正四处筹钱。中队第一时间为他申请特困补助,官兵们自愿为其捐款。“大家就是我的亲人,像阿爸阿妈一样温暖。”斯兰别克感动地说。
武警凌海中队官兵们常说,荣誉在大家心中比生命还珍贵。近年来,中队官兵多次在各类评比竞赛中摘金夺银,在团结路上先后走出党的十五大代表李贺、武警辽宁总队士官标兵王阿南、“深知兵、真爱兵”模范马健、“强军先锋”刘明昊等先进个人。
在武警凌海中队,官兵们把外出叫“出门”,把归队叫“回家”。退役老兵给中队打电话,也经常问“咱家现在咋样了”。中队图书阅览室没有借书卡,无需提醒归还,没有一本书破旧丢失,还经常多出来不少书;无论是老营区还是新营房,炊事班下水道从来没堵过;营区里杂物有人捡、东西损坏有人修、遇到问题有人管。
战士刘威龙刚到武警凌海中队时,工作拖拉、训练怕苦,班长张权主动把他要到自己班里。训练时,刘威龙脚上磨出水泡行动不便,张权每天为他送饭、换药消毒。时间长了,刘威龙就像换了个人,工作积极、训练刻苦,还主动帮助其他战友。退役返回大学后,刘威龙全票当选团支部书记、被评为大连市优秀大学生。每年八一建军节,他都会回到中队和战友一起过节。用他的话说,是中队改变了他的人生。
2018年编制体制调整后,武警凌海中队给每名官兵分配了专属编号牌,正面镶嵌个人照片和基本信息,背面记录着他们在中队的故事和荣誉。编号牌虽小,但中队会记住每位“家人”的贡献和付出。
2020年以来,武警凌海中队官兵自发组成“红肩章”宣讲队。作为武警锦州支队特色文化品牌,“红肩章”宣讲队培养理论宣讲员15人,为2000余人巡讲。他们充分发挥驻地红色资源优势,通过红色讲解员到辽沈战役纪念馆义务讲解、开展英雄城市英雄兵故事会、邀请抗美援朝老兵讲传统等形式,激发官兵投身强军实践的内在动力。
这些年,武警凌海中队党支部战斗堡垒坚强过硬,党员干部站排头、走前列,中队经受了抗洪抢险、执勤处突等急难险重任务锤炼,在新时代强军事业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