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碍”环境提升城市有“爱”指数
法治日报
2025年04月10日
□ 周晓东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城市宜居品质的重要部分,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目前,无障碍设施的问题已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每一个细节都关系着老年人、残障人士的生活便利。
2024年2月,有群众投诉称高铁站无障碍设施建设不符合相关标准,出行受到影响。经现场查看,我院发现相关问题确实存在。
4月初,依据江苏开放大学无障碍研究中心专家现场提出的指导意见,我院会同张家港市铁路建设服务中心等明确了整改方向。在此基础上,我院向市交通运输局制发检察建议,推动责任单位于6月初完成无障碍厕所、电梯、出入口、盲道等设施整改,并建立常态化自查机制。
在办案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如果仅仅聚焦个案,反复施工反而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必须向前延伸,想办法从源头推动解决问题。
随后,我们根据实地走访勘察、调取大量公共建筑设计图、验收单等数据发现,在图纸设计、工程施工、工程验收等环节,不符合无障碍设施建设规范的问题易发。经过与住建部门多次开展会商,我们联合开发了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配备不规范监督模型。
依托该模型,我们和住建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对高铁站、养老服务中心等已建成的公共建筑存在的缘石坡道、出入口坡度过高等17处问题集中督促整改,目前均已整改完成;推动住建部门抽查2024年在建工程项目20个,发现问题38个,约谈5家设计院,推动无障碍设施不规范问题按期整治完成。
为进一步推动长效长治,2024年6月,我们联合住建部门共同编制《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验收要点指南》;同年10月,会签出台《关于推进张家港市公共建筑无障碍环境建设协同治理的意见》,明确联合推广数据监督模型应用,将大数据模型转化为信息化应用工具,协同开展治理;后推动张家港市建成第二集贸市场、星星花园等无障碍示范点。在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推广活动中,我院获评模型应用优胜检察院。
无障碍设施是残障群体融入社会的“桥梁”,关乎他们能否拥有平等、便捷的生活体验。2025年初,全国人大代表、张家港市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关注到了我院相关工作,根据办案中发现的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并撰写关于完善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的建议,为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治化、标准化贡献智慧。
(讲述人系江苏省张家港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本报记者董凡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