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智造新城法院多措并举助企纾困
法治日报
2025年06月30日
□ 本报记者 王 春
□ 本报通讯员 姚晴佩 詹晓芳
“翁法官,我们月初刚接了一个大订单,现在正加班加点赶出货。真的太感谢法院了,工资准时发放,饭碗也保住了。”企业员工老张激动地向法官道谢。
6月13日,浙江衢州智造新城人民法院法官翁盈走进辖区某企业生产车间时,只见智能化生产线加速运转,一件件精密高端配件在流水线上快速成型,经多道严格检测后打包装箱,发往全国。这声质朴的感谢,是半年前濒临破产的公司无法想象的场景。
该企业成立于2014年,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手握特殊生产资质。然而,因该行业前期投入大、回款周期长等多种因素,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即将面临停工停产。
企业该何去何从?破?意味着稀缺的特殊生产资质将被取消,意味着苦心研发的一系列知识产权和稳定的市场资源灰飞烟灭,意味着百余名技术工人失业。救?必须要救!企业、职工和债权人达成共识,只有自救,才能保留企业命脉,争取更高的债权清偿,真正实现转危为机。
抉择:摸家底预重整
2024年5月,债权人向智造新城法院递交了预重整申请。破产审判团队经过研判,果断决定启动预重整程序。
要救,但怎么救?直接进入破产重整程序,银行利息要停,但生产经营也会停、资质展期也会停,百余名职工的生存问题怎么解决?在法院组织的首次讨论会上,法官蒋建飞提出,企业有自救的强烈愿望,是否可以先通过庭外重组的方式解决问题?
实地勘察、摸清家底是预重整成功的基础。审判长苏来琪收到申请后,带领破产审判团队第一时间开展实地走访。评估结果显示,若强行破产清算,不仅实物资产将大幅贬值,公司赖以生存的核心无形资产更将彻底归零。
启动预重整,管理人的选择尤为重要。法院采用“推荐+竞争”的复合模式选任管理人,先由半数以上的主要债权人和该公司推荐5家候选机构,再通过方案设计、资源整合等6项指标竞争遴选,最终确定由浙江某律师事务所担任临时管理人。
闯关:破僵局护命脉
预重整并非坦途,两道难关横亘眼前。工资什么时候发?临近年关,拖欠的工资像火苗,点燃了职工焦虑。法院与管理人紧急斡旋,通过招募方式,在主要债权人中引入意向重整投资人。
“以企业现状,我追加投资如火中取栗,非常冒险……”主要债权人十分犹豫。
管理人代表解释道,企业手握核心资质,订单稳定且回款有保障。此外,公司还参与了多个国家级重点项目,技术储备深厚,市场渠道稳固。
翁盈也适时介入:“职工情绪直接影响生产,大家都在尽力想办法引入资金,保障企业正常运转。”
经过多轮沟通,意向重整投资人同意支付300万元履约保证金,终于在春节前稳住了人心,也稳住了生产线。工资如期发放后,另一道难关又赫然出现——资质即将到期,这是企业的核心命脉,续不上,将一切归零。如何在资不抵债的情况下完成这高难度动作?
法院指导管理人将债务进行区分:将持续经营产生的债权视为共益债务,优先保障资质延续所需,其次制定清晰的债权认定标准,公平维护各方权益。法院主动向外借力,积极协调对接主管部门,在程序与规则允许的框架下无缝衔接,终于抢在资质失效前完成了“续命”,有效守护了企业最核心的重整资产价值。
蝶变:转危机获共赢
重整计划如何制定?成为企业破茧重生最为关键的一步。
企业在启动预重整程序前就已经处于经营非常困难状态,且债权主要集中于个别债权人手中,公司的特殊性注定重整计划不能墨守成规,主要债权人在此之前已经介入公司的经营监管,并提供经营资金支持,与公司管理团队已经形成合作信任,在此基础之上,“和解式”重整计划初见雏形。
“重整方案的核心在于共情共利,小额债权人利益以分段清偿方式最为可行……”经过多轮讨论,重整方案基本确定,同时,法院创新探索“预表决效力延续”,即在预重整阶段提前组织债权人、出资人表决通过重整方案及规则。
依托预重整铺路+表决效力延续+高度共识和解,公司的重整进程远超预期。
2025年3月25日,法院正式裁定受理重整,同步确认预重整阶段审计、评估及表决结果。
4月28日重整计划获高票通过,4月30日法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
衢州智造新城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舒燕华欣慰地说:“从正式受理到重整成功,短短35天,公司实现预重整与重整高效衔接,在帮助企业一揽子化解11.7亿元对外债务的同时,实现了员工保住饭碗、债权人减少损失、企业金融信用修复、企业重获生机等共赢多赢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