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法治

03版:政法

04版:法治经纬

05版:评论

06版:案件

07版:军事广角

08版:综合

09版:法学院

10版:法学院

11版:法学院

12版:综合

13版:公告

将法治基因植入社会治理肌理

浙江象山法院探索多元解纷新路径

法治日报      2025年04月09日     
□ 本报记者   王春
□ 本报通讯员 周芮

  在东海之滨的象山半岛,法治力量与市井烟火、渔港风情深度融合。面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多元挑战,浙江省象山县人民法院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将司法服务延伸至纠纷源头,探索出家事纠纷“温情解”、金融纠纷“一站清”、物业纠纷“双赢治”的多元解纷新路径,以“法治温度”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家事纠纷的“破冰密码”——
从对抗到共情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矛盾化解不仅关乎个体权益,更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象山法院深入践行“如我在诉”理念,针对家事纠纷情感属性强、矛盾易激化等特点,创新构建“审判+调解+心理疏导+社会帮扶”全链条解纷机制,以“丁姐婚姻家庭调解室”为情感纽带,以“共享法庭”为智慧支点,探索出一条法理情相融的柔性司法路径,实现从“案结事了”向“事心双解”的深层转变。
  “矛盾表面是教育分歧,根源是沟通缺位。”近日,一对因子女教育问题濒临离婚的夫妻走进象山法院。立案庭法官在了解情况后,通过“家事共享法庭”的“协同治理”模块,将案件委派至妇联下设的“丁姐婚姻家庭调解室”。调解员丁姐联合心理团队入户走访,采取“背对背情绪疏导”厘清诉求、“面对面场景重建”唤醒情感记忆的创新模式,引导双方回溯10年婚姻温情瞬间。共享法庭法官同步在线解读抚养权法律规定,最终促使夫妻撤回诉讼。
  2024年5月至今,该院累计通过“家事共享法庭”平台委派家事纠纷案件82起,调解成功率逾50%,帮助12个家庭重建和谐关系,彰显家事审判改革“治已病”与“治未病”相结合的治理效能。
  金融纠纷的“源头治理”——
从被动审到主动防

  面对金融借款合同纠纷逐年增长的态势,象山法院大目湾人民法庭深入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部署要求,创新构建“1+26+N”金融纠纷分层过滤机制(以下简称分层过滤机制),通过将解纷阵地从审判庭前移至银行柜台、金融监管部门及社会治理末梢,打造出“业务预警—调解介入—司法赋能”全链条治理闭环。
  “过去客户逾期,我们只能发函催收或起诉,现在有了3层‘过滤网’,很多问题在业务前端就能化解。”某银行负责人提到的“过滤网”,正是分层过滤机制的核心架构:以1个金融纠纷专职调解团队为中枢,串联26家金融机构的兼职调解队伍,联动N个金融网格员与基层治理单元,构建“业务预警—调解介入—司法赋能”三级防线。前端由银行客户经理化身“金融健康顾问”,通过动态监测对潜在风险分级预警与干预;中端整合金融机构调解力量,利用金融共享法庭等平台,对确有还款意愿但清偿能力有限的个人、企业开展“纾困式调解”;末端由法官联合宁波市银行保险行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象山监管支局等组织机构,对类型化案件、重大疑难案件“综合会诊”,形成“非诉挺前、诉讼断后”的解纷格局。
  某小微企业主李某因资金链紧张导致贷款逾期,银行客户经理通过系统预警发现风险后,立即启动前端督促程序。在多次沟通未果的情况下,专职调解员联合法官实地走访企业,调取经营流水、纳税记录等关键数据,对抵押物现状与价值进行合理化评估,量身定制“分期还款+利息减免”纾困方案,同时约定若未按期还款,则银行有权宣布所有借款本息立即到期,并对抵押财产享受优先受偿权。该方案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案件顺利调解。最终,企业恢复“造血功能”,银行债权也得到保障,实现双赢。
  2024年3月以来,象山法院利用分层过滤机制,共调解化解金融案件209件。
  物业纠纷的“会诊调解”——
从对立到共赢

  在象山县丹西街道文华苑小区,一场持续半年的物业纠纷曾让业主和物业公司剑拔弩张。因服务质量争议,物业中途撤场后追讨26户业主欠费,而业主则以业委会成员为核心抱团拒缴。这个看似无解的“死结”,最终在象山法院主导的多元解纷机制下悄然化解——调解员蒋先进带领团队实地走访3次,既为业主释法明理,又督促物业纠偏整改,最终促成26户业主悉数履约。这起案件正是象山法院创新推进物业纠纷多元化解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物业纠纷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痛点。面对这类案件标的小、矛盾深、易激化的特点,象山法院没有简单“一判了之”,而是将解纷端口前移,构建起“法院+街道+调解组织”立体化调解网络,丹西街道“老蒋调解室”便是该院重点孵化的品牌调解力量。
  在文华苑小区纠纷调解中,法院与街道形成“双轮驱动”:法官团队全程指导法律适用,确保调解方案合法合规;调解员扎根社区,通过“拉家常”“算细账”消解对立情绪。当发现物业公司确实存在服务瑕疵,法院指导调解员提出“减免违约金+限期整改”阶梯方案;面对业主质疑,又联动住建部门对物业服务质量进行专业评估。这种多方协作的“会诊式调解”,既维护了企业合法权益,又倒逼物业提升服务水平。对于少数经调解仍无法达成共识的复杂纠纷,象山法院则通过“调解优先、裁判兜底”衔接机制,选取典型案件快立快审作出示范判决。此类判决既明确物业服务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边界,又为同类纠纷提供裁判尺度参照,形成“解决一个、引导一片”的法治效应。
  2024年6月以来,象山法院已向“老蒋调解室”委派案件173件,调解履行125件,成功调解率为72.3%。
  站在山海交汇处,象山法院正以更具创造力的司法实践证明:多元解纷不是简单的矛盾分流,而是通过机制创新将法治基因植入社会治理肌理。在这里,每一起纠纷的化解都在书写一个关于信任与共赢的故事,每一次调解的成功都在为“海上枫桥”增添新的时代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