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法治

03版:政法

04版:法治经纬

05版:评论

06版:案件

07版:军事广角

08版:综合

09版:法学院

10版:法学院

11版:法学院

12版:综合

13版:公告

紧盯企业急难愁盼 着力解决痛点问题

徐州公安全力护航民营经济稳定发展

法治日报      2025年04月09日     
□ 本报记者   丁国锋
□ 本报通讯员 王  彪 王  野
  
  民营经济是徐州经济增长的“主力军”。2024年,民营经济占徐州GDP比重超过50%,贡献了约70%的税收、80%以上的就业岗位和90%以上的经营主体。
  近年来,江苏省徐州市公安局紧跟中央和省市部署,精准把握民营经济发展脉搏,结合公安工作实际,因企施策、多措并举,全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维护市场公平秩序、保障稳定发展环境,切实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打击挽损“绿色通道”
  近日,徐州市铜山区利国镇一家民营物流公司报警称,厂房内钢板、电缆线等物品被盗,损失5万余元。铜山公安分局立即启动涉企案件“绿色通道”机制,专班侦办,最终成功抓获5名犯罪嫌疑人,及时挽回企业损失。
  为最大限度追赃挽损,徐州市公安局与民营企业建立同步协作机制,开通“绿色通道”,对企业报案第一时间受理,法制部门及时参与案件会商,依托“报案快受、案件快侦、损失快追”机制,坚持“专案打击、集群打击、全链打击”并重,力争侦破一起个案、整治一片区域、净化一类行业。
  “涉企违法犯罪手段专业化程度高,疑难、复杂、新型案件日益增多,对民营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不良影响,涉及千万家庭的收入稳定。”铜山公安分局利国派出所所长郭飞告诉《法治日报》记者,民营企业对市场波动变化很是敏感,挽损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徐州市公安局坚持“打击与追损”并重理念,对侵害民营经济犯罪案件迅速查清犯罪事实,运用资金查控手段,及时发现、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资产,积极配合检法机关,加快案件资产处置进度,最大限度挽回民营企业经济损失。
  “铁腕护品牌,丹心铸匠心。”经开区公安分局经侦大队办公室里的一面锦旗格外引人注目。这背后是经侦民警成功侦办的一起假冒某品牌润滑油案,多个抓捕组奔赴五省同步收网,捣毁窝点10个,抓捕犯罪嫌疑人15名,查封假油800吨,为企业挽回损失3000万元。
  “中小民营企业本来抗风险能力就弱,经济上的损失只是表面,名誉上的损失更难以估量,能快速结束无妄之灾、挽回损失是我们最大的期许。”受害民营企业负责人说,徐州警方将办案经验变成“护企良方”,结合案件侦办中发现的企业管理漏洞,指导企业完善管理机制,筑牢内控外防“双保险”,让他们非常感动。
  解决一个问题,让一批企业受益。在积极打击假冒伪劣违法犯罪中,徐州公安在与民营企业建立双向联络制度基础上,严打快处企业反映强烈的合同诈骗、职务侵占、串通投标、侵犯知识产权等涉企突出违法犯罪,为企业发展强信心、增动力,确保企业安心、放心。
靠前服务“一网通办”
  “这事我一直记着,没想到一周不到就办好了特行许可证,真心感谢!”邳州市某商务宾馆负责人刘女士告诉记者,春节前各项手续和准备工作都已就绪,只差《特种行业许可证》即可开张营业,她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市政务服务中心公安窗口区。民警根据“开旅馆一件事”办理流程,迅速完成业务受理,第一时间联合相关部门对宾馆进行实地查验,并将办好后的证照直接送到了她手中。
  徐州市公安局坚持“严紧细实”工作作风,深化“放管服”改革,统筹职能、优化结构、靠前服务,围绕“少材料、减环节、缩时限、不跑趟”做足文章,在线上办、多点办、一窗办上不断推动服务企业水平提档升级。
  “为解决民营经济痛点问题,我们提供‘点单式’服务,优化完善公安行政审批‘一网通办’‘一窗通办’‘绿色通道’,提供错时办证、优先办证等便民惠企措施。”云龙公安分局政务服务管理大队大队长张娟说,不仅要“点对点”线上服务,也要线下“面对面”主动靠前服务,让民营企业切实感受到公安政务“零距离”的温暖。
  从今年3月6日起,云龙公安分局政务服务管理大队持续开展“‘警’跟发展、不负‘企’望”系列活动,主动上门为辖区多家民营企业提供“直通车”服务,帮助企业深入查找管理漏洞和隐患,开展法律培训和管理制度建设,实现风险防控从零到一的转化,从源头上化解潜在风险。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切实为民营企业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徐州市公安局先后推出《服务高质量发展助企优商十项措施》《出入境便民八项措施》《派出所综合服务窗口办理车驾管业务六项便民举措》等,积极纾解民营企业燃眉之急、后顾之忧,切实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风险防控“一企一警”
  “厂里有什么问题我们能帮助解决的,不要客气!”3月12日,丰县公安局常店派出所社区民警滕森再次来到辖区电动车产业园区走访,开展反诈宣传、排查安全隐患、搜集企业诉求,为企业解忧纾困。
  滕森介绍,他们辖区建有两个电动车产业园区和一个配件园,共有民营企业738家、企业员工上万人,流动频繁、租住环境复杂、安全隐患较多,各类矛盾时有发生。据了解,在徐州,像这样的各类产业园区约有500多个。
  为更好护航民营企业在徐州茁壮成长,徐州市公安局坚持主动警务、预防警务,充分发挥“警企工作站”作用,紧盯企业急难愁盼,常态化开展“万警入户、平安到家”走访排查活动,围绕消防设施配备、监控设备运行、安全制度落实等重点,指导规范企业“三防”制度,压实安全主体责任,细化风险排查整改。
  “零距离”对接需求,“实打实”解决问题。依托“一企一警”一对一帮扶机制,徐州市公安局定期组织警企座谈会、警营开放日等活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与企业双向互动交流、深化挂钩联系,倾听企业呼声、征集意见建议、梳理突出问题、解决实际困难,精准把脉企业需求,实现企业诉求传达“零时差”。
  针对涉企矛盾纠纷,徐州市公安局有效整合基层社会治理资源力量,通过法律服务前移、解纷平台前置、调解力量下沉,创新 “调解+法律服务”工作模式,推动涉企矛盾纠纷化解和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度融合,切实为企业分忧解难,努力做到小事不出车间、大事不出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