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法治

03版:政法

04版:法治经纬

05版:评论

06版:案件

07版:军事广角

08版:综合

09版:法学院

10版:法学院

11版:法学院

12版:综合

13版:公告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法律意识培养

法治日报      2025年04月09日     

  □ 乌云塔娜

  法律意识作为公民法治素养的核心构成要素,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石。在全面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时代要求下,法律意识培养已突破传统高等教育和专业法学教育的局限,逐步向基础教育阶段延伸。基础教育承担着塑造公民基本素质的关键职能,在学生法律意识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法律意识培养虽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在教育理念革新、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式创新及评价机制完善等方面仍存在改进空间。特别是在网络环境复杂化、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频发、校园欺凌现象屡禁不止的现实背景下,强化基础教育阶段法律意识培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笔者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策略,着力构建系统化、实效化的法律教育实施路径,为培育具备现代法治精神的新时代公民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建立循序渐进的法律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科学完善的法律教育课程体系,需要遵循认知发展规律,实现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与梯度递进。首先,应建立分学段阶梯式课程框架,精准定位各阶段培养目标。小学阶段以法治启蒙为核心,通过设置《生活与规则》校本课程,每周安排两课时开展交通法规、校园守则等基础性法律常识教育,重点培育学生规则认知与权益保护意识。初中阶段侧重法律实践应用,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增设“法治与社会”专题模块,每学期设置16课时系统讲授民事权利、消费维权等实用法律知识,强化学生权利义务观念与责任意识。高中阶段注重法治思维塑造,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嵌入“法治中国”研习单元,结合典型案例开展法律逻辑推理训练,提升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需制定可量化的法律素养评估标准,建立学段衔接的质量监测机制。小学阶段重点考察校规遵守率、安全自护知识掌握度等基础指标,要求四年级前完成20项基本行为规范的学习认证。初中阶段着重检测法律案例辨识能力,建立包含网络诈骗识别、校园纠纷处置等12项技能的评价清单。高中阶段实施法律素养综合测评,通过模拟法庭辩论、社会法治问题调研报告等多元形式,每学年开展不少于两次的能力评估。教育行政部门可联合司法机构开发统一测评工具,构建覆盖各学段的法治素养成长数据库。
探索多元融合的法律教育实施模式
  创新法律教育教学范式,关键在于突破传统课堂局限,构建多维立体的教育生态。实践层面应强化体验式教学,建立“三位一体”的法治实践平台。区级教育部门应统筹司法资源,每学期组织辖区内中小学生开展法院旁听、检察开放日等法治实践活动,确保每生每年参与实地研学不少于两次。学校层面应深化院校合作,与属地法院、律所共建法治教育基地,聘请法律实务工作者担任校外辅导员,每月开展“法律诊所”“模拟调解”等情境教学活动。班级层面应建设法治教育角,定期组织“今日说法”案例研讨,鼓励学生自编自演法治情景剧,将抽象法律条文转化为具象行为准则。数字技术应用方面要着力打造智慧法治教育空间。开发“法治微课堂”数字资源库,按照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分别制作5分钟至8分钟的情景动画课程,内容涵盖网络安全、消费者权益等热点领域。建设VR法治教育实验室,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庭审现场、网络侵权等场景,增强教学情境的真实性与代入感。构建动态法律知识图谱,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法律认知盲区,智能推送个性化学习方案。例如,针对校园欺凌高发问题,系统可自动生成预防指南并结合相关法条进行解读。
构建多层次的法律教育保障机制
  健全法律意识培养长效机制,需要制度保障与资源供给双轮驱动。首先,评价体系建设方面研制《中小学生法治素养评价标准》,从法律认知、法治情感、守法行为三个维度设置三级指标。实施法治素养成长档案制度,记录学生参与法治实践、解决法律问题的典型表现。将法治教育成效纳入学校督导评估体系,建立“法治示范校”分级认证制度,对达标单位给予政策倾斜和经费奖励。其次,资源保障方面推进“双师型”法治教师培养工程,师范院校增设法治教育辅修专业,司法机关选派业务骨干担任学校法治副校长。财政部门设立法治教育专项经费,按照生均标准保障课程开发、实践活动等支出。构建区域法治教育共同体,整合教育部门、司法机关、社区组织等多元主体资源,定期召开青少年法治教育联席会议,协同破解课程实施、师资培训等难题。例如,针对网络直播打赏引发的未成年人财产纠纷,可组织跨部门研讨形成教育对策。
  基础教育阶段的法律意识培育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需要教育系统与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通过建立阶梯式课程结构、创设体验式教学场景、实施学科融合策略、健全长效保障机制等综合措施,能够切实增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实践效能。这不仅关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我国基础教育必将培养出大批尊法守法、明理笃行的新时代建设者,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未来的法治中国建设,需要从每一节课堂的法治启蒙开始,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法治信仰的种子,使之成长为支撑社会文明进步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