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法治

04版:法治经纬

05版:案件

06版:军事广角

07版:综合

08版:综合

09版:法学院

10版:法学院

11版:法学院

12版:法治中国

13版:公告

以专业赢信任 用质效树口碑

武汉仲裁委打造涉外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

法治日报      2023年12月27日     
□ 本报记者   刘志月
□ 本报通讯员 何  倩

  因马来西亚的业主单位中途停工,中国一冶集团与马方分包方关于该工程发生纠纷。
  案发国外,历时多年,证人联系难,相关证据多有散失。若赴马来西亚进行司法鉴定,仅鉴定费就已接近申请方全部利润。
  经多方考虑,中国一冶集团与分包方最终商定在武汉仲裁委员会(武汉国际仲裁中心)(以下简称武仲)通过仲裁解决。
  仲裁庭与双方当事人协商确认后,直接召集双方当事人对往来单据及文件进行核实与确认。
  近年来,武仲大力发展涉外仲裁,积极推进仲裁国际化、专业化,紧紧围绕区域国际仲裁中心新定位,拓展仲裁服务国际版图,全力打造涉外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
  统计显示,武仲今年已办理涉外案件14件,标的额8654万元,案件涉及17个境外主体、7个国家和地区。
不断强化涉外解纷力
  因在土耳其的一起建设工程款支付纠纷,双方选择在武仲以仲裁方式解决,总标的额1487万余元。组庭后3个月,武仲审结完毕,有效解决了双方纷争。这是武仲受理的涉“一带一路”纠纷案件之一。
  紧抓“一带一路”倡议布局需要,武仲于2016年12月28日发起设立“一带一路”(中国)仲裁院,着力打造“一带一路”法律争议仲裁服务高地,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更加优质的法治营商环境。
  自成立以来,“一带一路”(中国)仲裁院已成功受理涉“一带一路”项目或外国主体仲裁案件23件,标的额20亿元,案件当事人涉及越南、印度、马来西亚、冰岛、土耳其等国家,案件类型包括建设工程、航空、金融等行业领域。
  “一带一路”(中国)仲裁院不是武仲设立的首个专门处理涉外仲裁的机构。
  早在2005年,武仲就专门成立了国际仲裁院,负责涉外仲裁市场的拓展和涉外仲裁案件的办理。
  2022年8月,武汉国际仲裁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该中心经司法部备案、由湖北省司法厅注册登记,是我国继北京、上海之后第3家挂牌国际仲裁中心的实体机构。
  “部分案件已通过调裁的方式解决,另外作出裁决的案件均已得到履行,获得当事人一致认可。在拓展国际商事仲裁服务领域和服务类型的同时,我们不断提高涉外案件办理质效,已审结的涉外仲裁案件无一例被境外法院裁定不予承认或不予执行,国际仲裁公信力不断提升。”武仲有关负责人说。
持续提升品牌美誉度
  全英语比赛,案例均为新近发生、真实的国际商事仲裁案例……
  11月16日至18日,第三届“武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辩论赛在武汉举行。
  香港高校学生和律师队伍首次参赛,成为本届比赛一大亮点。
  大赛由业内资深的仲裁员、律师和专家担任仲裁员评委,使用第30届威廉·维斯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比赛案例,全面展示了仲裁在处理国际商事争议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武仲杯’是华中地区首个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辩论赛,在交流、推广国际商事仲裁制度、加强涉外仲裁人才培养、提升涉外仲裁服务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武仲有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武仲将发展涉外仲裁与服务长江经济带、武汉都市圈等重大区域战略相结合,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仲裁生态圈。
  武仲牵头发起长江沿线31家仲裁机构,建立长江经济带仲裁机构远程庭审合作机制;与长沙、南昌仲裁委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仲裁协作机制。
  2022年,武仲持续探索服务“走出去”企业新路径,积极参与组建武汉东湖高新区(武汉自贸片区)进出口企业服务联盟,并制定了《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示范仲裁规则》,为高效、妥善解决自贸区商事纠纷提供制度保障和智力支持。
  武仲不断聚焦国际经贸与国际法治理论实务,由其参与发起和组织的“东湖国际法律论坛”已成为国内国际法领域的盛会。
  今年,武仲还积极与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法律代表团深入交流协作,携手共促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与法治发展。
夯实未来发展基石
  11月6日,武仲天门分会受理的第一起仲裁案件顺利开庭审理。
  4个月前,天门分会正式挂牌启用,是武汉都市圈仲裁协同发展重要成果之一。
  近年来,武仲不断融入国家和地区发展大局,与武汉都市圈内司法行政机关、仲裁机构对接步伐逐步加快,携手合作、共同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
  适应涉外仲裁需要,武仲不断完善规则和内部管理制度。
  武仲科学制定、及时修订仲裁规则,专门设立“国际商事仲裁的特别规定”一章,并在第八十一条中对法律适用作出特别规定:“仲裁庭可以适用有关国际商事惯例作出裁决。”
  人才是提升涉外仲裁能力的基石。根据涉外仲裁业务需求,武仲采取市场化模式选聘仲裁秘书,探索建立科学的仲裁员评价体系以及与国际接轨的仲裁员报酬制度,不断改善涉外仲裁员管理体系。
  目前,武仲拥有能够服务涉外仲裁机构工作人员占机构工作人员总人数的32.1%;吸纳具备涉外能力仲裁员386人,其中能以外语为工作语言的仲裁员数量占40.1%。
  与此同时,武仲增聘来自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地的22名仲裁员,他们均为境外人士或国内从事涉外业务的专业人士。
  为积极响应教育部和司法部培养涉外仲裁法治专门人才的主张,武仲还与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海政法学院等高校签署联合培养协议,就涉外仲裁业务发展、优化国际营商环境、聚焦涉外人才培养项目凝聚共识,共谋发展。
  “我们将继续聚力加强涉外仲裁能力建设,塑造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武汉仲裁新品牌,努力将武汉建设成为全球受欢迎的区域国际仲裁中心,全面建设‘立足中部、引领国内、面向全球’的国际商事仲裁机构。”武仲常务副主任,武仲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罗平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