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法治

03版:关注·世界环境日

04版:法治经纬

05版:平安中国

06版:平安中国

07版:守法普法

08版:综合

09版:公告

防患未“燃”,检察建议助力消除“飞线充电”

重庆涪陵检察推动建成六十五个电动车集中充电场所

法治日报      2024年06月06日     
□ 本报记者   战海峰
□ 本报通讯员 张懿萱 陈晓熠

  近日,在重庆涪陵清溪沟社区明瑜国际小区,数十辆电动车整齐地停放在雨棚下,居民白璐用手机扫描充电桩上的二维码,完成支付后即可为电动车充电。
  “自从小区修建了集中充电场所,我们再也不用从家里拉充电线了。电动车充电方便了,我们心里也就踏实了。”白璐对《法治日报》记者感慨道。
  为解决涪陵老旧小区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问题和充电存在的安全隐患,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检察院成立专案组开展立案调查,通过召开磋商会、制发检察建议等方式全程跟进,累积督促相关部门清理“飞线充电”问题433起,推动建成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场所65个。
私拉乱接隐患重重
  明瑜国际小区有11栋住宅楼,共1236户,属于典型的老旧小区。
  涪陵区检察院检察五部主任李姣至今记得,一年前他们专案组第一次踏入该小区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漫天飞线”:电动车充电线在马路边、楼道及安全通道等公共区域随处可见,有的直接拖在地上,有的从家中“空降”电线及插线板至房屋外围;私接的充电线大多直接裸露在外,长期遭受风吹日晒或雨淋,已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磨损和老化,缺乏防燃防电措施,极易导致线路漏电、短路,危及人身安全。
  当时的涪陵,正值高温天气,用电量非常大。深入走访调查后,李姣还了解到多数居民楼的用电负荷未把电动车考虑在内。“私拉乱接电线会增加小区整体的用电负荷,存在较大的公共安全隐患。”李姣说。
  像明瑜国际这样的老旧小区,在涪陵还有很多。专案组在对涪陵城区7个主要街道,30余个老旧小区走访调查后发现,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飞线充电”现象,一旦引发火灾及触电事故,将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我知道这样充电不安全,但是没有办法,我全靠这辆电动车养家糊口,小区里面又没有地方给车充电……”一位外卖员无奈说道,而这也是大部分居民的心声。
  专案组整理调查结果发现,“飞线”频发的小区通常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消防安全意识薄弱等共性问题。尤其是老旧小区,由于建成年份早,人群构成复杂,多为城乡居民混住,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概念比较模糊,难以统一管理。长期以来,社区街道虽然尝试通过宣传教育来推动整治,但由于缺乏明确的规范和指导,且在安装集中充电桩的资金来源上同居民发生分歧,导致“飞线充电”现象屡禁不绝,整治行动停滞不前。
建充电点优惠电价
  安全隐患必须排除,居民的出行需求也必须保障。如何彻底消除“飞线充电”现象?
  为此,涪陵区检察院组织7个属地街道召开磋商会,厘清属地政府对“飞线充电”行为的职能职责,要求各单位充分履行消防安全工作职责,全面排查安全隐患,联动执法,共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同时向区消防救援支队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联合各职能部门全面整治辖区“飞线充电”问题,并健全长效机制,合力推动建设集中充电场所。
  收到检察建议书或磋商意见书后,各相关行政单位迅速在全区展开“飞线充电”专项整治工作。
  “在检察机关的督促下,各小区不仅设立了集中充电场所,还增设了不少摄像头,不仅在电动车集中充电场所附近有人看守和巡查,大门处也每时每刻有安保人员驻守岗位,加强出入车辆和人员管理工作,加大打击和监管力度,杜绝‘飞线充电’问题再发生。”敦仁街道应急办主任谭有强说。
  集中充电场所建成了,新的难题又摆在了大家面前——因为价格较高,居民使用集中充电场所的频率不高。
  “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充电桩与‘飞线充电’的电价差距,即使小区内已经建成集中充电场所,居民也更倾向于低廉的家庭用电,致使充电桩难以得到有效使用,安全隐患也无法根除。如何弥补电价差距又成了一个新的难点。”清溪沟社区党委书记何建君告诉记者。
  检察院、社区、街道等决定统一使用物业用电,经多方协商,最终帮助居民争取到了优惠的电价。
  整改过程中,涪陵区检察院全程督导跟进。为确保检察建议及磋商意见书取得实效,相关部门累计出动检查400余人次,清理“飞线充电”问题433起,收缴插座及电线125套。同步督促多家单位推动投入200万元经费建设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场所及充电设施。截至目前,涪陵区共有65个小区集中充电点,1047个充电桩位,面积约6775平方米。
疏堵结合消除隐患
  “公益诉讼的目的是通过检察履职推动公共利益得到有效维护。”李姣说,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的大环境已经完善,但在走访调查回头看时,仍然有少部分群众意识还是跟不上,存在“飞线充电”侥幸心理。
  如何才能根除“飞线充电”乱象?
  “一方面要以案释法,向社区群众宣传‘飞线充电’的消防安全隐患及违法依据;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引导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主动举报消除‘飞线充电’等隐患。”李姣说。
  记者了解到,涪陵区检察院联合街道、社区开展了一系列送法进社区活动,张贴宣传海报2000余份,发放传单400余份,通过“线上+线下”宣传消防安全知识,让群众的安全理念入脑入心,促进源头治理。
  “线上,敦仁街道和辖区社区工作人员在每个楼栋的微信群进行相关视频推送;线下,通过开坝子会来普及消防知识。”谭有强说,“此外,我们还开展了‘小手拉大手’幼儿园教育。不同群体有不同的宣传方法,但对于消防安全的重要性一定要精准宣传到家家户户”。
  据涪陵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彭贵勇介绍,未来涪陵区将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主心骨”作用,深化“五员共治”基层治理,运用好“陵”家大妈群防群治平台,充分凝聚网格力量,将“飞线充电”整治工作持续化、常态化,着力构建感知预警、决策处置、监督评价、复盘改进体系,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精准化服务水平,以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稳定与危机管理中心主任邹东升认为,“飞线充电”问题作为一道棘手的基层治理难题,始终牵动着公众的敏感神经。地方检察机关积极介入,能够有效发挥能动履职理念,构建府院联动机制,有效推动难题解决。
  “检察机关一方面充分发挥法律监督的职能作用,通过公益诉讼类和社会治理类的检察建议推动相关行政部门积极履行职责,切实尽快解决跨部门协作的难题,并与其他行政机关构建起长期、稳固的合作机制;另一方面,通过个案的处理来解决一类问题,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实现治理效能的显著提升,是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实践的生动体现。”邹东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