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饭碗田”保护屏障
法治日报
2025年05月21日
□ 马树娟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前不久发布关于办理破坏黑土地资源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及典型案例,进一步筑牢黑土地资源保护屏障,精准打击相关犯罪行为。
黑土地性状优良,肥力高,能够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饭碗田”,也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的形成过程非常漫长,一旦遭到破坏,极难恢复。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受利益驱使,对黑土地打起了歪主意。他们或采取“掏洞深挖”“蚂蚁搬家”等方式盗挖、滥挖黑土,或在黑土地上非法排放、倾倒危险废物。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黑土地的生态功能与生产能力,让这片珍贵的土地伤痕累累,也威胁着其可持续利用。
为切实加强对黑土地的保护,2022年我国颁布施行了黑土地保护法。此次“两高”发布的司法解释,是对黑土地保护法的有力贯彻,也是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具体体现。该司法解释在罪名适用、定罪量刑标准、事实认定等方面进行了细化,有针对性地回应了司法实践难点。例如,在以往关于非法占用农用地罪“五亩”“十亩”入刑标准基础上,按60%设定了针对黑土地的入罪标准。按照新的标准,非法占用并毁坏永久基本农田的黑土地达到三亩,或者非法占用并毁坏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黑土地达到六亩,都可以入罪。这些规定无疑加大了对粮食安全的保护力度,体现了对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从严惩处的鲜明司法态度。同时,也织密了黑土地保护的刑事法网,为执法办案提供了明确的裁判依据。
以此次发布的刘某某非法占用农用地案为例,刘某某在他人属于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内盗挖黑土出售,致使黑土地耕作层被全部破坏,涉及面积6.93亩。法院认为,刘某某在他人耕地中非法取土,数量较大,造成黑土地被严重毁坏,其行为构成非法占用农用地罪。不过,考虑到刘某某到案后自愿如实供述所犯罪行,其家属将案涉土地予以平整修复,并取得了耕地承包人的谅解,法院最终依法对其从宽处罚。此案为人民法院办理类似盗挖、滥挖型的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案件,如何准确适用罪名和妥当定罪量刑提供了指引,同时也向全社会传递出明确信号:黑土地受法律严格保护,任何将其作为牟利工具的行为,终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以法治利剑守护好黑土地“饭碗田”,既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必然要求。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毁了子孙后代的饭碗。此次司法解释和典型案例的发布,彰显了我国保护黑土地的坚定决心,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也要继续加强协作配合,形成打击相关违法犯罪的强大合力,让黑土地永远造福人民,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